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以城市为中心,以生产为中心,将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形成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的良好态势,将极大地解决目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产城分离问题。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以城市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带动城市的升级和完善的服务设施,进而提高城市的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口之间互为支撑、互相推动、高水平的发展态势。
“产城融合”是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过程中,针对一些地方利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时机大规模扩张城市建设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城市快速扩张,但由于产城分离,城市缺乏增长活力,形成了若干“空城”、“睡城”。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在于,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通过对城市的综合利用,实现“以产业带动城市、以产业带动产业、推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是促进城镇用地集约,拓展工业用地,加快工业集聚;二是避免因盲目的城镇化而导致的“空置”,有利于扩大劳动力的流动;三是促进了我国城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四是对有序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工业化发展速度过快,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导致城市的基本设施配套不足,劳动力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持续化、高端化发展。没有了城镇的支撑,就算行业的发展水平很高,也会“空转”。相反,城市化发展速度太快,又没有足够的优势行业来支持,导致工业空心化、就业不足、收入水平低下、经济萧条,没有工业支持,就算城市的环境很美,也只是一座“空城”。依托生态环境,搭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动力能量以声扬性和生活性相统一,创造多远的发展模式。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的最优配置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以新型工业为龙头,以中高档为目标,通过优化工业布局,推动工业集群发展,使工业从单纯的工业园区向综合性的城市转变,以产兴城。第二,寻找新的城市化道路,通过协调城镇体系的主干和各大工业的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经营能力,让城市运行的效率更高,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需求,从而达到以城促产的目的。第三,加强对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的生态损害的管理,强调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制,建立一个适宜居住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强调绿色低碳和集约高效,强调绿色环保和低碳的发展。因此,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是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对节能、环保、低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土地利用方面,要对城区发展进行适当的限制,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和节约利用,对基本农田实行严格的保护,对城镇周围的永久性农田进行重点规划。全区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按照国土空间的总平面布局,对新建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限制,以达到节约高效的目的。在工业发展的方向上,应提倡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大科研和科研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和创新符合区域特点的节能、环保型绿色工业,重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各种行业的资源相互补充,促进各种资源的集约化。要实现“生态先行”的发展,必须从生态适宜性、敏感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选出具有最佳投入、产出比率最佳的生态环保主导型工业。
做好产业、城市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正确地确定产业、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功能支持,强化城市规划(住宅、商业、道路、市政)与产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做到规划与定位同步,防止盲目地兴城导致城市空心化,或者产业定位不准确,产业优势难以发展。“产城一体化”是指打破前期城市化的缺陷,将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用于发展具有竞争能力的新的优势和新的发展,从而引导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
要使工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就需要以城市化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因为工业的缘故,经济发展区域也会因为都市化而蓬勃发展。由此,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产业集聚效应。在发展中,应建立健全的市政基础设施,既要为生产提供设计,满足水电需求,又要发展服务业,提供交通、购物等便利。二是要在新城建设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方针,就是要丢弃传统的重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改变其发展方向,过去对于工厂的工人所处的环境学习以及娱乐等需求常常给予忽视的态度,那么如今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要在生产和城市一体化的过程中努力搭建极强的人文主义氛围,给工人高度的归属感,要重视对人才的栽培,给予其物质和精神奖励,力求稳住人才,留住人才,引进新的人才;三是要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始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各地各类开发区纷纷出现,很多老城区的发展受限于当时的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支持等各方面因素,其通常具备出盲目规划的特点,因此,在当下需要采取建设与规划同步进行不断调整规划建设发展阶段,极力解决新城区的城市建设相关问题,摒弃产城分离现象。今后,要想彻底消除老城区的历史债务,必须按照“先行开发”的方针,即“先行”、“后”的发展理念,即“以城镇化、产业化、就近”为指导,以“以”带动城市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
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作为最优化的资源分配机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些问题,其固有的滞后性,盲目性以及自发性,都会使得企业在投入产城一体化时遭遇更多的阻碍,最常见的就是城市的建设发展,不能同步跟上工业化发展,鬼城、睡城等名词屡见不鲜。按照以上的思路,新型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就是要走“工业-园区-城市化-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毋庸讳言,在新区的前期,要想达到“产城一体化”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工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很多企业将公司的位置选于园区内,造成了园区内的公司日益增多,其中有各种各样类型的炉生产型或生活习,使得这些行业,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为工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发展,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带来稳定的收入,形成工业和城市的和谐发展。
与之相比,我国旧城地区的产城一体化程度总体上高于新建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有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因素,也有工业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实际原因。尽管老城区产城一体化程度高,但是工业与城镇的一体化发展形势错综复杂,存在着一大批问题,比如工业与居住小区之间的安全间距不够大,人员密度大、交通拥堵、运输费用高。因此,要解决老城区的问题,就是要着重解决公共基础建设方面的问题,寻找更合适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要突出区别,又要突出特色。第一,要重视发展和保存。发展目标是对古城进行更好的保存,避免对旧城造成严重的损害。老城区因缺少基本的基础设施和老旧的问题,因此,发展和施工应着重解决与新区配套的配套。当然,对古城的保存并非是对过时的保留,而是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区分和适当的、合理的发展。第二,要把房地产的减量和环保相结合。那些不适合在旧城区发展的工业等行业,经过几年的整治,环保工作依然不能满足要求,要全部搬迁,留下安全生产、环保工作到位的企业继续在老城区发展壮大。同时,由于旧城改造遗留下来的大量闲置土地,不宜大量将其作为商业地产进行发展,使旧城交通更加拥挤,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确实有必要时,还应当将其与棚户区改造结合起来,以改善旧城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旧城区担负着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许多过去的工业,行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区域选址都处于旧城区,造成旧城区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压力较大,基础设施难以满足人们需求,各小区之间的距离达不到安全标准,造成的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产城融合,必须对旧城进行全面的改造,尤其是对部分老工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搬迁,将“碧海蓝天”还到老城区。其次,要想使老城的服务产业迈向现代化阶段,加快旧城的发展。现代物业管理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许多老式住宅楼中,却存在着大量的缺少现代化的物业服务。所以,既要分期实施棚户区的建设,又要引入现代化的房地产公司进驻老城区,提高其管理的质量。第三,以旧城更新和服务设施的现代化为前提。老城将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城市。一是推进新型城市化,二是创建可居住的旧城区;三是推进新的工业化,四是加速产业的转变和发展,五是加速工业化。在老城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下,旧城得以脱胎换骨,实现了工业与城镇的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阶段,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加之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生态建设要求提高,以及新区数量不断增多,新区发展也遇到瓶颈,不能简单延续过去大量增加投资、不断引进项目、依靠国家政策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生产生活和谐有序、全面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对新区发展的新要求。产城融合以及国家推动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正当其时为新区持续化发展的提升指出了发展的道路和途径。
要对建设工程和工业进行严格的准入,坚决杜绝不按职能方向进行的发展。要统筹开发用地和土地储备,强化土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等综合调控。推进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控制重点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强化环境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城一体化”需要强化城乡基本设施的互联互通,推进城乡电网,道路,燃气等各项基础设施的落实,给予人们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对于相关的公共设施建设,医疗,文化,旅游等等,需要提高资金支持,技术支持,落实对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此外,要想提高城市人口的密度,引导郊区人民进城发展,就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的生活保障制度,使得产城融合带给人们更多的生活质量提升。根据这种发展规律,经济新区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城乡社会保障福利将得到极大改善。
产业“空心化”和城市“孤岛化”是区域发展中要着力避免的问题,根据“产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区域发展必须统筹和处理好工业与城镇发展之间的空间联系,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工业和城市发展为支撑,实现城市的规模和社会效应,从而真正地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工业和城市的一体化需要在一定的时期内实现工业和城市的协调。既要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又要保证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要以小城镇为依托,才能有效地防止超前城镇化或滞后城镇化,的发生在社会发展时期上,尽量保持两化的同步,避免生产与生活不相适应,产生错位效应,产城融合发展思想就是提出要坚持提高生产效率,打造宜居的生活空间,同时兼顾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完善各个区域发展布局的结构优化,充分应用各个功能分区的作用,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等等,打造独特的乡村城市发展模式,以网络化向外铺开,形成多中心,多功能的区域特点,力保城镇网络的主体骨架要与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将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融入新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对其进行合理的规模与布局,做到以一个产业园区为支撑,以小镇为基础,以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模式。